強迫性障礙的癥狀是什么?強迫性障礙怎么治療?

強迫性障礙的癥狀是什么?強迫性障礙怎么治療?

強迫性障礙

  強迫性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簡稱強迫癥,以反復出現強迫觀念(obsession)為基本特征的一類神經癥性障礙。強迫觀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復進入患者意識領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對患者來說,是沒有現實意義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識到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擺脫,但又無能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惱。強迫動作是反復出現的刻板行為或儀式動作,是患者屈從于強迫觀念力求減輕內心焦慮的結果。

  強迫癥的特征是患者有持續存在、強加、不想要的思維,并對這種思維感到難以控制。強迫性思維通常為污染、傷害自己或他人、災難、褻瀆神靈、暴力、性或其他令人痛苦的話題。這些思維是患者自己的,而不是由外界插入的(如精神分裂癥的“思維插入”)。這種思維也包括在腦中的想象或情景,這種思維和想象使患者非常痛苦,并可導致極度不安

  該病通常在青少年發病,約1/3的病例首次起病于10~15歲者;75%的患者起病于30歲前。也有在童年期起病的。男孩患病率約為女孩的3倍。大多數病例起病緩慢,無明顯誘因,病程遷延。就診時病程往往已數年之久。54%~61%的病例逐漸發展;24%~33%的病例呈波動病程;11%~14%的病例有完全緩解的間歇期(Black,1974)。常有中度及重度社會功能障礙。藥物治療使本病的預后有所改善。一些報告指出:起病年齡早、病程長、強迫行為頻繁出現,伴有人格障礙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目錄

1.強迫性障礙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強迫性障礙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強迫性障礙有哪些典型癥狀
4.強迫性障礙應該如何預防
5.強迫性障礙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強迫性障礙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強迫性障礙的常規方法

1.強迫性障礙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強迫性障礙的發病原因過去大多認為本病源于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近20年來,遺傳和生化研究,特別是廣泛采用藥物治療效果顯著,提示本病的發生有其生物學基礎。

  1.遺傳因素 家系調查表明,強迫癥先證者的一級親屬中焦慮障礙發病危險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如果將有強迫癥狀但未達到診斷標準的人包括在內,則病人組父母的強迫癥狀危險率(15.6%)明顯高于對照組父母(2.9%)。雙生子研究顯示,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高于雙卵雙生子。提示強迫癥的發生可能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2.生化改變 有人認為5-HT能系統可能與強迫癥發病有關,有5-HT再攝取阻滯作用的藥物,如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可以對強迫癥有效。有學者發現強迫癥病人的血清催乳素增高,或有皮質醇改變,其在強迫癥發生中的作用,尚不明確。

  3.解剖與生理 切斷額葉與紋狀體的聯系纖維對難治性強迫癥有效,推測可能與基底核功能失調有關。

  4.心理

  (1)弗洛伊德學派的心理動力學理論:強迫癥狀形成的心理機制包括:固著、退行、孤立、解除、反應形成以及對不容許的性和攻擊沖動的置換等。這種防御機制是無意識的,因此不為患者所覺察。

  (2)行為主義學派的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學派認為,首先病人由于某種特殊情景引起焦慮,為了減輕焦慮,病人產生回避反應,表現為強迫性儀式動作。某些思維或想象等中性刺激(如語言、文字、表象和思想)與初始刺激伴隨出現,則可進一步形成較高一級條件反射,使焦慮泛化,最終導致強迫觀念的形成。

2.強迫性障礙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除了其臨床表現外,還可引起其他疾病。嚴重強迫癥患者可伴發抑郁,甚至產生消極自殺的意念,應引起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視。

3.強迫性障礙有哪些典型癥狀

  強迫癥的特征是患者有持續存在、強加、不想要的思維,并對這種思維感到難以控制。強迫性思維通常為污染、傷害自己或他人、災難、褻瀆神靈、暴力、性或其他令人痛苦的話題。這些思維是患者自己的,而不是由外界插入的(如精神分裂癥的“思維插入”)。這種思維也包括在腦中的想象或情景,這種思維和想象使患者非常痛苦,并可導致極度不安。

  該病的基本癥狀是強迫觀念(obsession)和強迫行為(compulsion)。90%以上患者既有強迫觀念,也有強迫行為;但據Of等(1995)報告:28%的患者以強迫觀念為主,20%的患者以強迫行為為主,50%的患者二者均很突出。病人對強迫癥狀有一定的自知力,知道這類思維或行為是不合理的或不必要的,試圖控制又未能成功。約5%的患者初起病時就不認為自己的觀念和行為不合理,也無治療要求,稱為自知力不良型強迫癥。

  本癥主要有兩種表現:其一,以強迫思想為主要臨床癥狀,包括強迫性觀念、強迫回憶、強迫表象、強迫懷疑、強迫性對立觀念、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性害怕等。其二,以強迫動作為主要臨床癥狀,如強迫洗滌、強迫核對檢查、強迫詢問、強迫性儀式化動作等。

  強迫癥狀的特點:其思維和動作屬于自己;其強迫思維和動作至少有一種仍被患者徒勞地抵制,同時由于抵制不成功而多伴有明顯焦慮;一再出現的想法、表象或沖動令病人十分不愉快。這些癥狀會使病人終日糾纏于一些毫無意義的觀念和行為,妨礙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使患者頗感苦惱。強迫癥病人具有強迫特點的病前人格。

4.強迫性障礙應該如何預防

  目前,許多精神疾病的病因未臻詳明多年來專業工作者根據在生活和工作實踐中,對許多精神疾病不斷地細致觀察形成了一些樸素的觀念認識到許多精神疾病是人類個體與社會或自然環境互相作用產生的反常結果在相當不少的情況下,人們為防止發生這一類疾病中,倡導提高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之能夠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襲。這就是:①培育機體整體,包括腦功 能的發育,并扶植其經常處于健康狀態,使人的體魄健壯,精神飽滿;②培養個性健康發展并加強鍛煉,使之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相統一。

  1.青少年期的生理心理變化:

  (1)身體的變化及心理的反應

  (2)實現同一性:隨著身體的迅速變化,以前對肉體存在和身體功能的信賴受到嚴重的懷疑,只有通過對自我進行重新的評價才能得以重建青年人努力尋求“我是什么人?”和“我往何處去?”的答案。

  (3)依戀關系的變化

  2.影響青少年心理衛生的常見社會心理因素:

  (1)文化背景:傳統文化對讀書的圖騰“士大夫”思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追求高學分、高錄取率的風氣以及家長對子女期望值過高、要求過嚴的現象使青少年產生過大的心理壓力另外儒家思想對理性理智禮儀的弘揚在促進青少年社會化的同時又造成了青少年個性上的壓抑或逆反而成為對社會的反叛。

  (2)獨生子女問題

  (3)升學的壓力:傳統的“望子成龍的思想”、升學中過多看重成績的趨向使孩子經受著過多的學習壓力這種狀況可望在教育體制的改革及興起的減負浪潮中得到改善。

  (4)家庭的因素:孩子的問題常常是家庭問題的一部分家庭功能的紊亂對孩子的心理衛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長在不穩定家庭的孩子通常容易產生情緒和行為障礙,父母的不和離異、及代養等都導致孩子的不安全感造成心理衛生問題。

  (5)自身個性因素:完美主義傾向單一愉快來源使青少年認為“我必須什么都比別人強”“我不能有缺點”“一定要考第一”“要得到所有人的好評”因而他們經受不了挫折,在自卑和自大之間來回搖擺社會化不足、自我中心使青少年難于與人相處。

5.強迫性障礙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強迫性障礙主要做精神病檢查,頭顱ct,排除腦器質性精神病。

  1.結構性影像 神經解剖結構的研究發現,強迫癥患者存在皮質-紋狀體-丘腦通路異常。由于藥物治療通過影響5-HT系統而發生療效,而該系統通過紋狀體和前扣帶回投射到額葉皮質,故間接證實了上述發現。另一些研究發現強迫癥患者的尾狀核體積縮小,白質體積減小,皮質及島蓋體積增加。對MRI的T1值研究表明,患者的異常T1值涉及額葉眶部皮質、額葉白質、扣帶回、豆狀核,說明這些區域存在結構的改變和血流異常或功能失調。它們是否與強迫癥患者經常出現的焦慮情緒有關,還需進一步證實。

  2.功能性影像 目前的功能性影像技術研究結果多支持強迫癥存在基底核功能異常,此外在額葉眶部皮質、尾狀核、丘腦和前扣帶回功能增強,并由此推測紋狀體-蒼白球旁路緊張性失調造成了額葉眶部和皮質下環路的高功能。神經心理學測驗是評估皮質紋狀體系統功能的輔助方法。讓患者與對照組均進行某些學習能力測驗,發現測驗過程中兩組表現基本相似,但對照組表現出雙側紋狀體下部被激活,患者組無此現象,代之以雙側顳中部的激活。該研究說明,強迫癥患者在接受需調動皮質紋狀體系統功能的刺激時,由于該部位的功能異常,而只能以增加其他部位的功能作為代償。另一項神經心理學測驗--維斯康辛卡片分類試驗,強迫癥患者的無效分類數明顯多于對照組,且與左下額葉皮質和左尾狀核的血流灌注相關。

  3.影像:藥物治療前后影像學資料的比較雖能反映強迫癥的病理生理情況,但結果不盡相同。有的認為在治療前,患者與對照組相比,雙側額葉上部、右額葉下部、左側顳葉和頂葉、右側尾狀核及丘腦的灌注均較低。

6.強迫性障礙病人的飲食宜忌

  強迫性障礙簡稱強迫癥,以反復出現強迫觀念為基本特征的一類神經癥性障礙。強迫性障礙患者的飲食注意:
  1、多吃菠菜有助于緩解強迫性障礙,因為菠菜含有豐富的鎂,鎂是一種能使人頭腦和身體放松的礦物質。另外,其富含另一種降壓營養物質-維生素C,同時也含有大量鐵質和人體所需的葉酸。缺乏葉酸會導致精神疾病,包括社交恐懼癥和早發性癡呆等。
  2、可以注意多食用燕麥,它有助擺脫焦慮。燕麥中富含維生素B,而維生素B有助于平衡中樞神經系統,使你安靜下來,對緩解強迫癥十分有效。
  3、強迫性障礙的飲食也可以多吃瓜子,它富含可以消除火氣的維生素B和鎂,還能夠令患者血糖平穩,所以有助于強迫性障礙患者心情平靜、遠離憤怒。
  4、強迫性障礙患者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7.西醫治療強迫性障礙的常規方法

  1.藥物治療

  (1)氯米帕明(氯丙咪嗪):對強迫癥狀和伴隨的抑郁癥狀都有治療作用美國(1991)一項500例氯米帕明(氯丙咪嗪)與安慰劑對照試驗的結果表明,氯米帕明(氯丙咪嗪)日平均劑量為200~250mg時患者的強迫癥狀平均減輕了40%; 約60%的患者臨床上獲得明顯或顯著好轉。

  氯米帕明(氯丙咪嗪)首次治療劑量可以從25mg睡前服開始以后逐天增加25mg,1周內劑量達100~150mg/d分2~3次服治療宜從小劑量開始待患者對藥物的副反應適應之后,再加大劑量抗膽堿能副反應明顯的患者治療日劑量可穩定在150~200mg左右。

  對氯米帕明(氯丙咪嗪)的副反應能耐受者治療量可增加到250~300mg/d。一般在達到治療劑量2~3周后開始顯效如果每天服用300mg達3~4周后仍無效果者宜改用或合用其他藥物有的患者顯效較慢,可在治療開始后8~12周方才達到最大效果。整個治療時間不宜短于3~6個月。過早減藥或停藥常導致復發。部分患者需長期服藥才能控制癥狀。

  2.選擇性5-HT重攝取抑制劑這類藥物,包括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羅西汀、舍曲林。一般說來這類藥物的抗膽堿能副反應較小,其治療日劑量較用于治療抑郁癥時為高;宜晨間給藥

  (1)氟西汀:治療劑量為60~80mg/d常從10~20mg/d開始,1次/d,口服,需要時逐漸增加劑量,2周內可增至60~80mg/d。

  (2)氟伏沙明:治療劑量為100~300mg/d可從50mg/d開始,1次/d口服。

  (3)帕羅西汀:治療劑量為40~60mg/d可從20mg/d開始1次/d口服。

  (4)舍曲林:治療劑量為50~150mg/d可從50mg/d開始1次/d,口服。

  (5)其他抗抑郁藥:丙米嗪、阿米替林治療強迫癥效果不顯著;苯乙肼對少數難治性病例可能有良好效果治療劑量每天90mg但改用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之前應至少停用其他藥物5周,以免引起嚴重的副反應

  (6)苯二氮卓類:對伴有焦慮或激動不安者可合并使用此類藥物。以氯硝西泮(氯硝安定)效果顯著,治療劑量3~4mg/d分2~3次服用。